红薯小说>历史小说>魏晋不服周>第221章 变局将至
  自从那次在东宫举行的宴会后,司马炎便不再提立太子的事情。之前异常坚决的态度,似乎突然之间就发生了软化。

  不再提立太子,自然也不会坚持将司马衷这个嫡长子推出来。这一轮,貌似是朝臣的意见占了上风。

  然而,司马家用非常规手段上位,根基并不牢靠。再加上开国没几天,所谓“开国皇帝”司马昭就挂了,所以朝堂是不可能平静下来的。

  只要利益分配无法让大多数权贵满意,那么世家大户们与司马家争夺权力的步伐,就不可能停下来。

  果不其然,几天之后,朝会召开的时候,司马炎在没有跟任何重臣通气的情况下,提出“天下大选”的建议,让朝臣们讨论。

  所谓“天下大选”,按司马炎的设想,便是在晋国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。

  新朝新气象嘛,曹魏的老登下去了,自然会空出很多位置来。这时候新皇帝提出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,倒也合情合理。

  这个建议,无人反对,或者说无人敢反对。这时候站出来,就是跟全天下还没当大官的人为敌,打击面太大了。

  然而,关于怎么选拔人才,司马炎是有想法的。

  按他的意思,就是皇帝亲自任命“中正官”,到各州各郡去给本地人才定品,然后任命一个二品的“总宗正”负责,在洛阳对这些定品后的人才进行审核。

  甚至不排除当面考核!

  至于专门管这件事的司徒要做什么事,对不起,没有提,大概就是到时候再说。

  这下可是捅了马蜂窝。

  人才选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往常都是各州推举本地的中正官,由朝廷点个头就行了,并非是朝廷亲自任命。

  这里头的利益纠葛自然是不难理解。

  中枢下派的官员,很多都是执行皇帝意志的,不管怎么作假,等回洛阳后,皇帝有的是办法收拾他们。

  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牵制的。

  然而地方推荐中正官,朝廷点头同意或者否决,这就有点变味了。

  司马炎现在就是想将中正官任命权抢回来。

  然而他失望了,朝中支持司马炎意见的人,要么说不上话,要么干脆不同意。

  双方争执的焦点,很快就从“要不要天下大选”,转移到“中正官任命权”的争夺。

  司马炎再次感受到了那种根基不稳,手脚被人捆住的无奈。

  圣旨迟迟无法通过中书省的盖章确认,让他头发都白了好些。

  这天没有朝会,在洛阳宫御书房办公的司马炎,将一个年轻人请到了这里。

  这个人不是别人,正是在登基时要求见“先帝”,完全不给他面子的张华。

  在那之后,张华自请辞官,在洛阳闲居已经多日。

  今日张华被宫中的宦官请到御书房,是因为什么事情,不言自明。

  “张爱卿,朕有些事想拜托于你,不知道你能不能帮一帮朕呢?”

  司马炎面色平静询问道。

  皇帝询问一介庶民,即便是语气再谦和,也不是庶民可以拒绝的。

  张华现在没有官职在身,能被司马炎叫到皇宫,已经是受到了极大的恩宠。

  他若是拒绝,那便是不识抬举了。

  果不其然,张华跪下给司马炎行了个五体投地的大礼道:“草民谢过陛下恩典,陛下若是有事,草民万死不辞。”

  “爱卿言重了。”

  司马炎走上前来,将跪在地上的张华扶了起来。

  二人落座之后,司马炎这才看向张华叹息道:

  “近期要开特选,在全国范围内征召各种人才。这九品中正制,相信爱卿应该也明白是怎么回事,其中牵扯太大,朕亦是无可奈何。

  朕是想让你担当坐镇洛阳的大宗正,兼任黄门侍郎,在朕身边听用。

  至于司徒府派人来对你指手画脚,你可以当做听不见,不必理会。”

  司马炎脸上的表情异常认真。

  没想到张华却反问道:

  “洛阳的大宗正不过是复核地方上宗正官呈上的定品名单,看似位高权重,实则查漏补缺而已,限制很大。

  陛下若是无法委派宗正官去地方州郡,仅有微臣在洛阳办事,恐怕……效果不会太好。”

  张华一针见血就指出了司马炎计划里的漏洞。

  查漏补缺确实很好,但如果初选的人都是烂番薯臭鸟蛋呢?

  那样的话,一切都是白费。

  “张爱卿说得不错,可这也是朕能争取到的最好条件了。

  朝廷派遣中正官到地方定品,这是光武帝刘秀也做不到的事情。”

  司马炎叹息道。

  这一块权力,牵扯实在是太大了。

  即便是千百年后,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,异地为官都是基本准则。由此可见这一块的阻力有多大。

  地方中正官只能选本地人,表面上是用了“本地人最知道本地人才如何”的借口,实际上还是中枢与地方博弈后的妥协产物。

  真要强改,真会分分钟给皇帝闹个兵变民变什么的。到时候所有人都不体面,实在是没必要闹到那一步。

  “陛下的难处,微臣知道了。

  微臣会尽力而为的,办不好这件事,这个大中正微臣也不当了。

  请陛下放心。”

  张华信誓旦旦说道。

  司马炎点点头,稍稍心安。

  张华离开后,司马炎心烦意乱,在洛阳宫内四处闲逛。

  忽然,他感觉这座宫殿好冷清啊,就如同一座空着没住多少人的监牢一样。

  “朕,是不是应该充实一下后宫呢?”

  在洛阳宫内迈步的司马炎忽然自言自语了一句。

  但很快,他就放弃了这个想法。

  就算想在全国广选秀女充实后宫,现在也不是时候。

  他现在连政令都无法随心所欲的颁布,要是再广选秀女,只怕自身处境会更加不利。

  “这皇位啊,没有军功是不行的。

  朕要是能灭吴,今日便不会有任命中正官都被阻挠之事。

  看来是要筹谋灭吴了。”

  司马炎又是自言自语了一句。

  灭蜀虽然不是司马昭亲自领兵进行的,但终究是他策划部署的。

  所以司马昭改朝换代,遇到的阻力很小,也就是一个想分大饼的司马孚罢了。

  但到了司马炎这里,秘不发丧登基也就罢了,关键是没有军功傍身。

  说实话,群臣皆是口服心不服,将其看做强化版本的“儿皇帝”。

  即便嘴上不说,心里也是这么想的。

  可是灭吴又谈何容易!

  司马炎长叹一声,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憋屈感。

  来到后宫,司马炎去司马衷居住的院落,看望前几日因为“表现不佳”被自己冷落的这位嫡长子。

  悄悄的进来,不让任何人去通传,司马炎来到书房,然后就看到司马衷趴在一份竹简书上睡着了。

  至于这篇文章他看进去没有,看了多少,司马炎都无从得知。

  好消息是:此子纯善,知道上次惹父亲不高兴了,知错能改还懂得奋起直追。

  坏消息是:天资太差,做了无用功。即便是司马衷生命所有时间都埋在书堆里,他也不可能胜任皇帝的位置。

  一时间司马炎心中五味杂陈,放弃了考校司马衷的打算。就算是问,多半也是问不出个所以然来的。

  现在面临的局面,即便是司马炎本人,亦是感觉如履薄冰。

  那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普通人可以应付的,更别提是痴儿了。

  皇帝这个职业,风险性极高,对个人素质要求也极高。

  “罢了,希望将来会好一点吧。”

  司马炎叹息一声,悄悄的离开了司马衷所居住的别院。

  ……

  深夜,青徐都督府书房里,石守信正在桌案前绘制地图。

  确切的说,是在绘制齐王府宫殿平面图。待绘制完成后,他就会派人送到洛阳,交给司马攸。

  这种套路有点像他前世买期房一样。

  宫殿怎么样另说,现在能不能住进去另说,只要看到这张绘制精美的宫殿平面图,那么司马攸绝对要心花怒放。

  这是表面功夫,却又不是一般的表面功夫。

  画了半天图,石守信伸了个懒腰,想着自己是不是该回卧房浪一浪然后就寝。

  今晚是贾裕侍寝,这位自从食髓知味后,房事时就非常享受,年轻的身体不怕折腾,一定要玩得没力气了才会停下来。

  正当他满脑子都是白花花的妙曼少女,一顿浮想联翩的时候,书房门被人敲响了。

  “都督,有贵客至,深夜来访恐有要事。”

  门外传来赵囵的声音。

  “知道了,我这便去签押房。”

  石守信应了一声。

  待他来到签押房的时候,就看到屋内有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,正在四处打量着签押房的陈设。

  “鄙人嵇喜,见过石都督。”

  宾客上前一步对石守信行了一礼,自称嵇喜。

  石守信现在已经是个当了好多年官员的老混子了,只是因为出道比较早而已才像是刚刚为官的新手。

  他自然是知道面前这位是谁。

  此人便是司马攸当了齐王开府建衙以后的司马。此番前来,必定是受到司马攸的委派。

  “嵇康之事,鄙人替他谢过石都督。”

  石守信还没开口,嵇喜就又对他行了一礼。

  “原来是故人啊,请坐请坐,石某待客不周,还望海涵!”

  石守信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。

  主人会客,头一件事就是要搞明白来人究竟是敌是友,然后再来打听为什么而来。

  不管是什么年代,虽然大家都喜欢讲什么对事不对人,但习惯性的却都把对人不对事当行为准则来看。

  所谓“不怕没好事,就怕没好人”,便是说的这个。

  在得知嵇喜是友非敌,石守信自然就不必端着架子了。

  请坐,上好酒,二人落座后,签押房内气氛明显轻松了起来。

  “嵇某来临淄,一来是拜会石都督,二来嘛,也确实是有件要紧事。”

  嵇喜收起客套的笑容,面色也严肃起来。

  石守信没说话,只是做了个请的手势,可谓直截了当。

  “嵇某此行,是要去徐州,担任徐州刺史。”

  嵇喜面色肃然说道。

  徐州刺史,不先去徐州,反而要先来青州,其中意味不言自明。

  这年头,可不是朝廷任命一个官员外放,这个官员就可以安安全全,顺顺当当的成功赴任。

  如果事前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的话,很难说不会发生什么“不测之事”。

  毕竟这兵荒马乱的,孙策都死于刺客偷袭,荒郊野外死个人太正常不过了,实在是不值得大惊小怪。

  “嵇使君……应该是单车刺史吧?”

  石守信恍然大悟询问道,心中如明镜一般。

  所谓单车刺史,便是有官职无军队的刺史。

  嵇喜无奈点头,而且长叹一声道:“现在的徐州刺史是胡奋,手中兵马不少啊。而且他的兵马大部分都是世兵。这个……石使君应该是懂的。”

  嵇喜已经把话说得相当直白了,毕竟石守信和胡奋,某种程度上说算是“同类”。

  都是有军队,有官职,有爵位的厉害人物。

  徐州地方,肥的很,要不然当年曹操也不会在这里霍霍了。

  嵇喜带着几个随从,拿着朝廷的委任状,就想把手握重兵的胡奋换走。

  恐怕有些天方夜谭了。

  嵇喜也是当了十多年官的老油条,这点潜规则“小事”又怎么会不明白呢。

  他先来石守信这里拜码头,就是希望可以顺利赴任徐州。

  青州徐州挨着,通常都是青徐不离体的。

  司马攸不知道是通过怎样的运作,居然可以把自己府上的司马运作到徐州当刺史,可见绝非某些史书上说的“不争权势”。

  “胡奋其人如何?”

  石守信沉声问道。

  嵇喜叹息道:

  “宿将,精通战阵,曾经辅佐先帝征战辽东,乃是胡烈之兄。

  但他跟陛下……有私交。”

  嵇喜暗示了一下。

  跟着司马懿征战辽东的,可以算是军中元老了。

  但是这些人里面,也有站队的,比如说嵇家就站到了司马攸这边。

  而胡奋明显站司马炎这边的!

  地方上的势力,错综复杂,有矛盾的不止是中枢派来的官员和本地世家大户,这些官员之间,也因为派系不同而有矛盾。

  嵇喜赴任确实是司马炎点过头的,但地方上这么多盗匪,万一死路上了,坐船船沉了……好像也挺正常的嘛。

  石守信秒懂。

  “嵇使君不妨在临淄停留几天,磨刀不误砍柴工。

  这件事就包在石某身上了。”

  石守信大包大揽,将此事承诺了下来。

  嵇喜人如其名,顿时脸上露出喜色,千恩万谢后告辞。石守信派赵囵送他回了驿馆。

  等嵇喜走后,石守信才收起脸上的笑意。

  胡奋么?看来是一号人物。

  与其等这位打上门来,倒不如……带兵去徐州会一会他。

  石守信沉吟片刻,心中便有了主意。 《魏晋不服周》-作者:携剑远行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